第二百五十九章 寿宫之争(下)-《大明话事人》
            
            
            
                
    第(2/3)页
    “既然陛下嘉奖林泰来,那此人让诚意伯断腿之事,又该如何处置?”李植泄愤说。
    万历皇帝随口应付着道:“该赏就赏,该查就查,此之谓赏罚分明也。”
    寿宫择址这件事就算尘埃落定,彻底结束了。
    但在大臣心里,好像又没结束,因为真正的谜底并没有揭晓,皇帝为什么如此欣赏李如松的奏疏?
    申首辅最大的党羽、吏部尚书杨巍在行宫外面,非常好奇的对申时行问道:“李如松奏疏里,究竟暗藏什么机锋?”
    申时行无奈的摇了摇头,“不管伱信不信,我的确不知。”
    连申首辅最大党羽都问不出个端倪,其他人就更只能胡乱瞎猜了。
    但申首辅此时也没心思管别人怎么想的了,他只想早点回到城里,把那个姓林的找过来问问。
    昌平天寿山行宫距离京城足足有一百里地,庞大的队伍速度缓慢,要走两天才能回到京城。
    但皇帝还在路上时,消息就已经传进京城了。
    皇帝回京城,必然要组织百官去城门口迎驾,负责礼制的礼部最先得到确切消息。
    礼部员外郎王之猷把手头事务安排下去后,就匆匆的赶回家里。
    此时王家掌门人户部左侍郎王之垣少司徒心情不大好,正在和侄子王象蒙说话。
    至于王少司徒心情不太好的原因,连林泰来一个外来者都能猜出个七七八八。
    六十岁的官员就相当于站在十字路口,是继续为大明操劳,还是激流勇退?
    如果再搏一把,那么还有没有机会更进一步?比如从侍郎晋升为尚书。
    本来王少司徒的此时心理就很敏感,偏偏皇帝去天寿山巡视,召了一群大臣扈从,却没有他王少司徒,怎能不令人堵心?
    少司徒王之垣、十五妹王之瑶、侄子御史王象蒙三人正坐在池塘边说话,礼部员外郎王之猷快步走了过来。
    “天寿山那边有消息传过来了!”王之猷叫道,直接打断了另两人先前的谈话节奏。
    现如今李如松确实是大部分官员的羡慕对象,这赏赐来的太简单容易了,一封奏疏就搞定!
    王少司徒目光如炬的评论说:“赏赐都是小事,关键是借此获得了圣眷,此为大收益也。
    就是这封奏疏究竟有何隐喻,委实让我不得其解。”
    王之猷补充道:“还听说,有个叫林泰来的,与李如松一起获得了赏赐。”
    王少司徒皱起了眉头,问道:“这个林泰来,是我们所知道的那个林泰来否?”
    王之猷点了点头说:“从各种迹象看,应该就是同一个人了。
    听说在天寿山行宫,还有人弹劾林泰来弄断了诚意伯的腿,这也没有别人做过。
    再说前几天,林泰来确实是与李如松一起出现和离开的。”
    王之垣愣了一下后,突然伸手猛拍了一下身边的石头!
    心里出现了大量懊恼情绪,又是怎么回事?
    王之猷感觉到老二哥的情绪有波动,为了安稳住老二哥,转头就对王象蒙喝道:
    “那天你出门迎接林泰来,为什么没有把林泰来请进家里?”
    王象蒙:“.”
    当时不是按照二伯父的指示来办事的吗?怎么又成了自己的过错?
    作为辈分最低的侄子,王象蒙承担了所有,也不敢还嘴。
    再说当时他也不知道,林泰来是这么能打的啊,而且二话不说,立刻就验证成功了。
    又回想起来,林泰来走之前说过“送你们王家一点富贵”,还说过“你们王家一个尚书没了”这样的话。
    当时他只觉得,这些话可笑之极,现在才发现,这些话一点也不夸大,说的都是事实!
    李如松上了这个奏疏,结果升了一级不说,又是双俸禄又是飞鱼服的。
    如果奏疏是自家二伯父上的,那升到尚书,也不是没可能啊。
    前来传消息的王之猷也越想越可气,又开口道:
    “如果当时有林泰来指点,我们王家三人联名上疏,岂不人人都能升了?”
    王象蒙不想再继续这个扎心的话题,“想这些也没用,还是向前看吧!”
    这时候王少司徒突然对王象蒙发话,“林泰来还在京城,无论你用什么手段,去把他请回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