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你是说,他在分析案情?” 问这话的是夏彬。 他和于大章在松海的时候就见过,头一次见面就收了对方一盒华子。 所以他对于大章的印象不错。 只不过这种分析案情的方式,他还是头一次见。 “是不是分析案情我不知道。”马健用肯定地语气说道: “但每次他出现这种忘我的状态,用不了几天就会破获大案。” 他的话引起了叶智羽和夏彬的思考。 片刻后,叶智羽沉吟着说道: “他这是一种病啊。” “从心理学角度讲,他这属于自我催眠,强行让自己套入对方的思维模式。” “一次两次还行,要是经常性地这么做,很容易精神分裂。” “要我看,抓紧送医吧,你是没看到,他刚才笑的太渗人了。” 马健知道他在开玩笑。 要是于大章心理上真出了问题,叶智羽不会坐视不理的。 随后马健对他们做了个“噤声”手势,示意他们别打扰于大章。 人一旦进入思考模式,就会忘掉自身处境,甚至连时间都不知道。 这种时候最好让其处在安静的环境中,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思维连贯性。 此时的于大章根本就没注意到对面三个人正盯着他看。 他的大脑在高速运转着。 不断提出假设,并一次次进行推翻。 如果说于大章这个人最大的优点是什么? 那排在首位的,一定是:足够尊重对手! “对手”这个词用在嫌犯身上,是不是觉得挺别扭? 在大家的眼中,警察抓贼,就应该是猫抓老鼠一样,这样才恰当。 如果警察也这样认为,那就犯了逻辑性错误。 无论哪个行业,轻敌都是致命的。 只有将嫌犯视为平等的对手,才能够更好地去了解对方。 了解嫌犯的思维、了解嫌犯的行为、了解嫌犯下一步的计划…… 为什么作案前的准备时间越来越长? 经过一番推理和假设,于大章得出了两种可能性: 1,嫌犯身体健康出现了问题。 都是吃五谷杂粮的,病了很正常,这属于人力不可抗拒因素。 毕竟谁也不能保证自己永远不生病。 如果在生病的情况下继续作案,行动自然会受到影响。 准备时间延长也就说得通了。 2,被害人的数量是固定的。 这个很好理解。 假设嫌犯只针对十个人进行报复。 那么在最开始,他有十个目标可以选择。 这个时候可以通过难易程度来进行优先级排序和筛选。 随着目标越来越少,选择性就越来越低,难度自然也就加大了。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