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统帅部。 一封来自十四集团军总指挥部的电报交到了常瑞元的手中。 攻势受阻。 伤亡惨重。 常瑞元面无表情的出声询问:“其他两翼集团的攻势如何?” “目前还在逐步蚕食日军据点,他们似乎在等待新一批苏联物资抵达。” “这是目前承担各团的后勤状况统计。” 林蔚一边说着一边将提前准备好的报告交到了常瑞元的手中。 报告之中。 各团缺少的武器装备、兵员。 各式炮弹、各口径子弹数量。 进攻的各作战部队,除了十四军之外。 基本上就没有状态还算不错的。 但十四军整体以来的表现,并不能够称之为合格。 那么,这场会战应当如何进行下去呢? 常瑞元一边思索着,一边细细阅读手上的报告。 林蔚则是站在一旁小声道:“委座,如按照统帅部此前拟定的相关战略指导意见.晋北各部的进展远远不及预期.各部并未形成战前商定的协同并进之态势。” “而且十四集团军的进攻能力,似乎还有待评估。” 事实永远是那么伤人心。 十四集团军毕竟是中央军嫡系主力。 但和楚云飞所部这种国军王牌比起来就要差了许多。 没有了地方军协同作战并且进行对比的话。 中央军的战斗力。 着实也是被比成了不能看的程度。 摆在常瑞元面前的选项不多。 一,想办法给十四集团军提供更多的武器装备、和兵员,确保攻势作战顺利。 二,发电报斥责一顿、然后再提供这些东西。 当然了,实际上还有其他的选择。 三,那就是维持现状、让楚云飞自己去头疼。 或者可以说是,等楚云飞主动向他开口求援的时候,再提供相应的作战物资。 在林蔚的等待之中。 常瑞元思索片刻,说出了出乎林蔚意料之外的说辞:“此次会战我统帅部不过多干涉,能够光复晋北地区,也是阎百川、楚云飞该操心的事情。” “将能够匀出来的作战物资,尽数送往前线,至于怎么打,打多久,让他们自行决定。” “但有一条需要讲明白、弹药、炮弹、装备、武器都没问题,但钱粮方面,需要他们自行想办法。” 林蔚点头:“是!” 十四集团军指挥部。 关于本次进攻作战经验的总结。 几乎每一天都在进行。 除忻口之战外,十四集团军作战基本上也算是顺风顺水。 正太路会战、长治会战,亦或者是北同蒲铁路会战。 均表现良好、甚至值得称赞。 也正是因为接连不断的战斗,消耗掉了十四集团军的最后那一分元气。 楚云飞也不可能因为他们攻势缓慢而去苛责这群官兵们。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 一众十四集团军的官兵们才想要拼命的表现自己。 最为关键的中路突破重任交给了他们集团军。 在郭寄峤等人看来。 本质上就是出于对他们的信任。 郭寄峤认认真真的总结战场经验:“从以往的作战之中,往往是日军发起进攻,而随着他们的深入作战,往往也会漏出侧背,拉长他们的后方联络线。” “正面防守、阻击或者伏击敌后方部队、破坏敌后方交通,则敌在侧后背感到威胁之后,攻势必然顿挫。” “现如今换作我们进攻、日军甚至都没有进行相应的袭扰式作战,我军便已经受阻。” 即便是中央军的主力部队。 75毫米山炮弹的储备量实际上也不是很多。 更何况现如今的国民政府。 实质上并没有多少的自产能力。 分到十四集团军这边。 一次大战补充,顶天了也就两千余发(75毫米口径山炮弹)。 如果交由楚云飞所部使用的话。 可能一次炮火准备就要消耗干净。 更惨的还有地方军、以及八路军部队。 他们一整年可能从其他方面渠道搞到几枚、十几枚、乃至上百枚的炮弹。 “日军装备优良、训练有素、我们硬打肯定不是办法,既然两个山炮营已经全部抵达前线,高射炮兵部队也已经构筑好了防御阵地,让炮兵轰吧.总归好过步兵继续冲。” “是啊,虽然咱们的炮弹数量不多,但用炮弹,总好多下面官兵的伤亡,总攻尚未发起,伤亡人数已经突破了千人,这仗这么打下去,迟早要出问题的。” “其实最让我困惑的是,日军在两翼丢失了这么多的据点,但依旧选择龟缩、不仅仅没有调整部署,反而在正面加强了防御.” 李默庵接着说出了自己的判断:“在日本人的眼中,我们的威胁似乎比左、右两个集团还要大,不知道日军方面是出于什么角度作出的判断。” “兵力?” “大概率是,根据此前得到的消息,攻势放缓的原因也是因为兵力、弹药、炮弹不足的缘故。” “再不足,准备也要比我们更加充分啊,我现在担心就是阎长官在把我们第十四集团军当枪用.” 郭寄峤一怔。 李默庵之前不是没被阎老西坑过。 说出这些话的时候也不是没有缘由。 晋北大战、忻口会战。 李默暗对于阎老西都颇有微词。 认为阎老西只知道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 日军不进攻晋军的部队。 他们就不会主动反击。 更不用说支援友军部队了。 “指挥本次作战的可是楚云飞.出了名的公体为国,想来不太可能。” 郭寄峤对于楚云飞的印象很好。 此次会战进行之前。 相应详细的作战计划不是没有和他商量过。 他们攻势缓慢,总不能怪到别人不配合。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