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也在国民党统治集团的内部,搅动了更大的风浪。 第九战区,长沙。 司令长官薛岳的办公室内,气氛凝重如同暴雨将至。 “岂有此理!简直岂有此理!”薛岳一巴掌拍在巨大的作战地图上,震得上面的红蓝铅笔都跳了起来:“美国人眼里面的军人,就只姓'楚',只姓'史'(史迪威)吗?!” 他面前站着的是几位心腹将领,参谋长吴逸志面色凝重,不敢接话。 一众参谋们更是低头不敢吭声,佯装自己没有听到。 他们都清楚,薛长官的这股怒火,由来已久。 自美国根据《援助协议》开始向中国提供军事借援以来。 其分配便一直有着严重的倾斜。 大部分精良的美装备,都被优先分配给了中央直接指挥的、或与史迪威关系紧密的部队,特别是调往印缅战场的中国远征军。 像第九战区这样,虽然战功赫赫,但派系色彩浓厚,且与中央及史迪威关系微妙的地方实力派,而能够获得的援军,往往只是一些残羹冷炙,甚至只是空头许诺。 “史迪威那个美国佬只认楚云飞!” 薛岳余怒未消,在办公室内来回踱步:“上次我派人去重庆,想为九战区争取新到的M1和汤姆孙冲锋枪。 结果呢? 军政部何长官和我们打太极,说要优先满足远征军的需求! 远征军,远征军! 我们守卫国门,就不是为国尽忠吗?!” 吴逸志轻咳一声,斟酌斟酌着词句劝道:“长官息怒。东南亚战场,关乎国际大通道,其战略意义确实也重大。委座与史迪威将军有所关注,亦有其考量” “考量?什么考量!”薛岳猛地转过身,眼神如电:“我看是派系考量,是私心作祟! 楚云飞在山西时,便已独揽大权,麾下兵精粮足。 如今到了这个模样,更有美国人撑腰,如虎添翼! 这样下去,他岂不是尾大不掉了?!” 李玉堂亦在旁附和道:“薛长官所言极是。美械分配不公,令各战区将士寒心。 我等在前线与日寇死战,缺枪少炮,损失惨重。 而有些部队,因为普通与高层关系接近,便能优先换装,坐享其成。 长此以往,军心必乱,于抗战大局,实为不利。” 薛岳深吸一口气,强压下心中的怒火,眼中闪过一丝决然:“不能再任由他们胡来了! 参谋长,你立刻以我第九战区长官部的名义,接触三战区顾长官、八战区朱长官,就美装备分配严重不公,请求委座主持公道,平衡各方。 吴逸志一凛:“是!” 他知道薛岳这是打算联合中央军各派系,向委员长正式施压了。 何敬之的部队在远征军那边同样得到了优先换装,没人想要看到这位和楚云飞走到一起。 哪怕是常瑞元也是如此。 哪怕是薛岳自己,都足以在山城掀起一场不小的政治风暴。 何况,他想要联合三战区和八战区呢? 数日后。 缅北,密支那军部。 一架满载着美国决心的C-47运输机,在两架P-40战机的护航下,穿破雨季的云层,降落在了简易跑道。 舱门打开,走下来的并非是更多的士兵或物资,而是神色肃然,步履间却带着几分难掩兴奋的史迪威将军。 他此行,带来的是一份足以改变整个中缅印战区,乃至影响未来远东格局的重磅消息。 楚云飞的临时办公室内,史迪威没有丝毫寒暄,直接将一份厚厚的文件推到了楚云飞面前。 “楚,这是华盛顿的最终决定。”史迪威的声音带着几分沙哑,却异常有力:“罗斯福总统,以及美国国会,已经被我们的决心和中国军队的潜力所说服。 他们决定,将中缅印战区提升至最高战略优先级,并启动一项史无前例的紧急对华援助计划!” 在场的赵鹏程与孙铭闻言,皆是心头一震,呼吸都为之一滞。 楚云飞缓缓拿起那份文件,目光沉静地翻阅起来。 然而,随着一页页的翻动,即便是他,那双古井无波的眼眸中,也难以抑制地泛起了层层波澜。 这份援助清单的规模,颇具诚意。 军事装备方面: 步兵武器: 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十万支! 汤普森冲锋枪,三万支! 勃朗宁M1919及M2重机枪,合计一万挺! M1卡宾枪,五万支! 支援火力: M2型60毫米迫击炮两千门,M1型81毫米迫击炮一千门,M1A3型75毫米特制山地榴弹炮五百门。 37毫米及45毫米反坦克炮共计八百门! 配套弹药数量:省略(足以支撑起十二个师进行一场会战) 车辆与运输方面: 车辆:“威利斯”吉普车五千辆。 GMC“十轮卡”军用卡车一万辆! 水面舰艇:提供可用于内河的武装巡逻艇及登陆艇组件,总计一百五十艘! 并且派遣相应的技术专家和工人帮助培养相应的制造工厂。 工业与民生方面: 工业设备:包括子弹生产线、火炮修复设备、精密机床在内的全套兵工厂扩建设备! 大功率柴油发电机组一百套! 应急粮食:五十万吨面粉!五十万箱军用罐头!以及大量的压缩饼干与奶粉! 清单后面,还有海量的医疗物资、战略原材料、以及增派军事顾问与技术专家的详细计划。 “我的天这么多” 饶是孙铭久随楚云飞,见惯了大场面,此刻亦忍不住低声惊叹。 他看着清单上那些天文数字般的物资,只觉得眼前阵阵发黑。 这些装备与物资,足以将三十万民国部队从头到尾武装成一支现代化的铁军! 赵鹏程更是激动得双手紧握,指节发白。 他仿佛已经看到了,装备着加兰德步枪与汤姆逊冲锋枪的弟兄们,在战场上将日寇打得溃不成军的场景! 尤其是这大量的汽车援助,将会更大程度的改善整个民国的后勤供应体系。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