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凌晨,四点三十五分。 远征军总指挥部 指挥部内,巨大的风扇徒劳地搅动着凝固滞而湿热的空气,发出的“嗡嗡”声,仿佛挥之不去的蚊蚋,更添了几分烦闷。 PS:电风扇在几十年前就发明了,史迪威吹电风扇这件事情很合理.. 中缅印战区“最高指挥官”史迪威,此刻正背着手,那副巨大的暹罗作战地图前踱步。 他那双无比的蓝眼睛里,充满了对当前战局的深深忧虑,军靴脚后跟叩击着潮湿的干燥地板,发出单调而紧张的“格登”声。 “我们只有两个装甲旅旅,杜。” 史迪威两个终于停下脚步,他转过身,用一种担忧无比的语气对杜聿明说道。 见杜聿明没有理会。 他当即将手中的指挥棒指向了那片代表装甲部队的标记上并且重重一点:“两个轻型装甲旅以及我们的炮兵集群能撕开敌人的防线吗?” “我们是要进攻的暹罗!” “是要啃日军经营了一年的加固防线!” “M3斯图亚特,他们虽然在丛林之中机动能力很强,可他们抵挡不住37毫米反坦克炮的直接攻击。” “就凭这一点力量,去和日军的三个师团硬碰硬?” “这更像是让我们的士兵开着敞篷车去参加一场钢铁的葬礼!” 史迪威焦虑就像帐外的雨云,沉甸甸地压在指挥部内每个人的心头。 他清楚的知道那些美国大兵究竟是个什么德行。 在战争爆发之前,他们普遍缺乏训练。 很多陆军步兵师都只是个空架子。 军官素养较差,就连陆军参谋总部都不知道未来陆军的具体发展方向。 否则,他们也不会派遣大量的武官前往各国以学习各国的步兵战术。 这些都是美国陆军的劣势。 楚云飞很清楚,现如今的杜聿明应当也颇为清楚才对。 然而在他对面的代总司令杜聿明,脸上却不见忧愁色。 他正用一块洁白的丝帕,慢条斯理地擦拭着手中的M1911。 神情平静,甚至带着几分闲庭信步的从容。 这把枪,还是史迪威赠送给他的。 杜聿明将手枪的零件一一拆解,又熟练地组装起来,发出清脆的金属碰撞声。 直到史迪威的抱怨告一段落,他才抬起头,那双锐利的眼眸中,透着一股强大的自信。 杜聿明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不屑:“史迪威将军,你似乎忽略了最强大的武器。” 史迪威很多时候会习惯性的过于看重后勤,看重战略储备,也很看重士兵使用的武器。 这种情况下往往忽略了远征军士兵们的超高战斗素养。 这是一种另类的“唯武器论”。 史迪威眉头一挑:“什么?” “是人。” 杜聿明站起身来,走到地图前,他的气场瞬间变得凌厉起来。 他没有去看装甲旅的位置,而是用手指重重地点在了那片代表着中国远征军的数万大军的蓝色区域上。 “我们在兵力上,对当面之敌,形成了接近三比一的绝对优势!” 杜聿明的声音铿锵如铁,充满了对麾下将士的无限信任,“我的每一个士兵,都是从尸山血海里爬出来的百战精兵!” “他们或许没有你们美国士兵那样的伙食,没有那样精良的单兵装备,但他们也有同样的东西,是日本人,也是全世界任何一支军队都无法比拟的。” “那就是保家卫国的决心,是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意志! 他转过身,目光灼灼地史迪威:“将军,我承认装甲部队在正面作战之时固然重要。 但决定战争胜负的,最终是握着枪的人! 在暹罗的丛林里,在那些泥泞的稻田间决定最终胜负的,不是谁的坦克更多,而是谁的刺刀更利,谁的兵力更多,谁的脊梁更硬!” 史迪威叹了口气:“杜,我知道远征军士兵们是世界上最好的士兵。”暹罗攻略战的作战计划 “只是这个作战计划大概率会消耗我们很多的兵力。” “训练有素的士兵对于任何一支军队而言,均是宝贵的财产。” 史迪威很显然在反对杜聿明的作战计划。 只是,随着远东战区的逐渐好转,国军部队逐渐掌握了更多的话语权。 就像此次的远征作战。 即便是战区参谋长史迪威也只有建议的权力,而没有决定权。 此前,史迪威在国内的时候,杜聿明计划推行无比顺利。 各部队也完成了进攻前的最后准备。 眼下,刚刚返回前线不到半月的史迪威想要插手干预到此次的进攻计划自然是没有什么可能。 要知道杜聿明同样心高气傲。 他颇为坚定的认为自己的计划执行起来虽然有一定程度的风险,但却是最为稳妥。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