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放心,我不走,你们也别急,时间还早呢。” 听到李向东的肯定回答,狗子和大毛几个这才放心的跟着小鼻涕虫一起,护送着手拿本子和笔,兜里揣满糖果的弟弟妹妹们离开。 孩子们一走,河滩安静下来。 李向东回到大石头前坐下,又吹了十几分钟的冷风,小鼻涕虫几个满头大汗的跑来。 “李叔,我们来了。” “跑一头汗,也不怕感冒。” “我们怕你跑了呀,那我们还得往周家村去追。” 说话的是大毛,李向东无奈的笑笑,抬手拍拍他的脑袋。 “你小子真是,走了,咱们去捡柴。” 柴火,是现在农民过冬必不可少的东西。 计划经济时代,农村也有煤炭供应,农民可以凭借票证通过供销社的基层网点买到。 但受限于地区资源,国家计划导向和经济形势的影响,很难满足需求。 尤其到了冬季,不足的部分只能用柴火来代替。 也有压根买不起,或是不舍得买的,那就更加离不开柴火了。 好在周家村和王家沟子村附近就是莽山,柴火这种东西不缺,也不用走很远的距离去捡柴。 但为了安全起见,村民们通常不会进山捡柴,小孩们更是只能在山脚下附近活动。 李向东在乡下的那几年,捡柴这种活没少干。 他这人惜命,要是一起上山捡柴的人少,他就宁愿跟着小鼻涕虫这些孩子,在山脚多耗费些时间,也不想自己一个人进山,去赌自己会不会遇到那些要命的蛇虫和野兽。 时间在不经意间流逝。 小鼻涕虫几个有的背着竹篓,有的拎着麻绳,李向东见他们扛着的柴火不少,手托一下感觉分量不轻。 “能背的动吗?” “背的动。” “那还捡吗?” “不捡了,这些够了。” 小鼻涕虫他们几个的家里,入冬前其实都已经把柴火准备好。 他们出来捡柴,捡多捡少并不重要,他们就是年龄大了但又没到该上学的年龄,吃饱了出来干点活给家里减轻下负担。 “那咱们就回吧,时间也不早了。” 李向东看眼手表,已经上午十点多,往回走还要二十来分钟,到村口也要上午十一点了。 小鼻涕虫几个到家还要提前烧火,这样下地干活的父母到家后还能少干点活。 他们现在磨叽着不想回家,原因就是想多跟李向东待会儿。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