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7章 插标卖首-《我是东京电视台台长》


    第(2/3)页

    前世的位面,萨拉·斯宾塞拒绝了查克斯的求爱和告白。

    很大程度就是萨拉不想放弃自由,她知道进入王室会承载很多的权利和义务,所以她放弃了。

    …………

    萨拉·斯宾塞幻想过无数次藤虎一笑的身份,比如日本学校里某个低调的教授,再比如某个疯狂偏激的克苏鲁信徒……

    唯独没想过对方是一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

    这个世界上是存在天才的。

    …………

    例如,萨拉·斯宾塞喜欢的音乐大师,莫扎特。

    1770年,不满15岁的莫扎特在西斯廷教堂听到圣歌《求主垂怜》(miserere of allegri),转头回到旅馆,凭记忆写下了这首歌。

    包括每个声部和旋律。

    顺便说一下,当时的演唱有一远一近两个合唱队,分五个声部,再加上四个独唱,一共九声部。

    乐曲高潮部分是九声部一起合的。

    萨拉看到这段资料的时候,下意识的反应,这太假了。

    然后才想到。

    这就是天才吧。

    …………

    20世纪70年代,西方曾经流行过一段时间的“一万小时理论”。

    那是英国作家格拉德威尔,在一本书里面提出的理论。

    “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莫扎特六岁时,父亲开始教授他音乐知识,到了10几岁就积累一万个小时多了,所以不奇怪。”

    ————《异类》格拉德威尔。

    …………

    可是,那么多各行各业的工作者,到了四五十岁,谁没做够一万小时?

    成为大师的有几个?

    从六岁开始学音乐的有多少,莫扎特有几个?

    一万小时可以让人变高级打工人,但是离天才还是差得远。

    80年代,《异类》的日文版开始风靡,大量年轻人看了一万小时鸡汤文,就觉得自己搞一万小时也能成天才。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