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嘿!这马,这雪,这山林……画的不是景,是咱们兴安岭的魂!” 老师傅来了兴致,亲自上阵,调灯光、找角度,折腾了小半天,快门“咔嚓咔嚓”响个不停。 几天后,林东拿到了洗出来的黑白照片。 效果出奇的好。 虽无色彩,但那磅礴的气势、鲜活的烟火气,竟丝毫不减。 照片有了,邀请函才是重头戏。 林东伏在炕桌上,稿纸写了一张又一张,白雪就在一旁帮他参谋。 “开头不能说咱这多好多好,得先卖个惨,说咱们是深山老林,文化贫瘠,急需外界的甘霖。” 林东叼着笔杆,眼神发亮。 “然后呢?” “然后,就说咱们屯里,有位叫白雪的女知青,身处陋室,却心怀乾坤,” “用画笔描绘大山,这是何等的精神?这不就是时代精神的活典型嘛!” 白雪被他逗得噗嗤一笑,轻轻捶了他一下。 “最后,才是点题!” “咱们不叫‘来旅游’,那太俗。咱们叫‘诚邀省内文化界专家学者,莅临靠山屯,指导乡村文化建设工作’!” “再附上一句,‘品鉴一位青年画家的习作,并予以宝贵意见’。你瞧,这名头,这姿态,人家师出有名,想拒绝都拉不下脸!” 白雪看着他,眼里全是小星星。 这个男人,脑子里怎么就装了这么多弯弯绕绕,偏偏每个绕都能绕到点子上。 信,连同照片,寄了出去。 寄给了省工作组那位欣赏白雪画作的领导,寄给了黄建发那些有几分文化追求的生意伙伴, 甚至托关系打听了省报社、省美协的地址,也各塞了一份过去。 广撒网,等鱼上钩。 可信寄出去,就像泥牛入海。 一天,两天……一个星期过去了。 每天邮递员老王清脆的自行车铃声,都成了林东心里最期待,也最怕听到的声音。 从一开始的满怀希望,到后来的渐渐麻木。 林东嘴上不说,但抽烟的频率明显高了,人也沉默了不少。 也许,真是自己想得太美了? 人家省城的大人物,谁会为了几张黑白照片,跑这荒郊野岭的地方来…… 就在林东几乎要放弃的时候,这天下午,老王在院子外头扯着嗓子喊了一声: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