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老头儿也是一宿没合眼,眼窝子深陷,脸上的沟壑比春天犁地的垄还深。 "在这杵着干啥?赶紧回去歇歇,白雪都找你三回了。" 林东没吱声,眼睛还盯着远山。 半晌,才憋出一句:"书记,咱这买卖,能长久不?" 老支书也不答话,蹲在台阶上,摸出旱烟袋,吧嗒吧嗒抽了两口: "东子啊,这世上哪有铁打的营盘?当年日本人来的时候,咱爷爷辈儿不也是东躲西藏?可咋地了?还不是把他们熬走了。" "可现在不一样了。"林东蹲下身,捡起一根树枝,在雪地上画着圈, "人家有钱有势,咱就这么点东西,真要再来一回......" "那就抱团呗。"老支书敲了敲烟袋锅, "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折不断。老祖宗的话,啥时候都不过时。" 这话,像一根钉子,扎进了林东心里。 他想起了去年冬天,村里老李家的牛冻死了,全村人你三斤我五斤,硬是给凑了头新牛。 "村长,我想去县里走走。" "去呗。"老村长站起身,拍拍屁股上的雪,"记得带点咱家的山货,别空着手。" 第二天天没亮,林东就上路了。 他坐在破三轮上,一路颠簸,先去了邻村的老张家。 老张是做木耳买卖的,前些年也让南方贩子坑过,赔了个底朝天。现在守着几亩木耳地,勉强糊口。 "张哥,我想跟你商量个事儿。" 老张正在炕上编筐,手上的老茧比树皮还厚:"啥事儿?说吧。" 林东把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说到激动处,连饼都顾不上吃,渴了就抓把雪往嘴里塞。 老张听着听着,手里的活计停了。 他盯着林东看了半天,突然笑了: "东子,你小子是真敢想。可是......" 他指了指自己破旧的棉袄,"就咱这样的,人家能看上眼?" "张哥,不是看不看得上的事儿。"林东急了, "咱们单个儿是不起眼,可要是十家八家抱成团,那就不一样了。您想想,打猎的时候,不也是这个理儿?" 老张沉默了,炕头上的煤油灯忽明忽暗,映得他脸上的皱纹一道深一道浅。 "我考虑考虑。" 接下来的日子,林东跑了一家又一家。 有的人家,还没等他说完,就摆手:"别费这个劲了,各人自扫门前雪。"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