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他经常约请一些行家,一起谈艺术,品名作,每每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为大家所仰慕。 然后他把自己思考的东西做了一个总结,出版了《科学的艺术和艺术的科学》。 他以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分析了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的特点及其之间的关系,阐述了它们在艺术创作和科技创新中的独特作用,提出了艺术与科学不可割裂的重要观点。 在谈到自己的艺术修养时,他说:“这些艺术修养,不仅加深了我对艺术作品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让我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 “我认为这些东西对启迪一个人在科学上的创新是很重要的,科学上的创新光靠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发,然后用严密的逻辑思维加以验证。” “这些艺术里所包含诗情画意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使我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 “或者说,我正因为受到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所以我才能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更宽一点,更活一点。” 特别是到了晚年,他说:“我已90多岁了,常常想到我国长远发展的事情,其中包括想到如何使一些一般性的大学接近或达到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达到科学与艺术的结合的标准。” 足见科学与艺术结合在钱老心目中的战略意义。 现在再看看路云,众人发现这也太吉尔贴合了! 路云没在影视圈出道的时候,他基本上就是一个小透明。 毕竟他在学校的成绩也不算顶尖。 但是当他在娱乐圈出道之后,就开始有人研究他的生平事迹。 开始的时候只是粉丝在做,后来随着路云越来越成功,并且是影视和航天两开花,研究他生平的人就越来越多了。 都企图找出他能这么成功的原因。 当然,不同的人研究出来的原因肯定不一样。 而到了现在,当他已经成为比肩当初钱老的存在之后,不同人研究出来的不同原因已经成为不同流派了。 其中一个流派就是钱老的“科学与艺术结合”流派。 毕竟大家都知道,路云没在娱乐圈出道之前的成绩算是不错,但没到顶尖的程度。 但是当他在娱乐圈出道之后,他的科学和艺术水平就开始双螺旋上升。 他当配角的时候只能搞一搞搭车的迷你月球车“金蟾”,然后研发可回收火箭。 当他开始演主角的时候,老中的首款可回收火箭就在他手里诞生了。 等到他演主角的《流浪地球》上映,他就成了长征十号火箭的总师。 不管是影视还是航天,他都开始走入国家核心。 再之后路云不仅仅当主角,还开始影响其他的影视剧,并且连破国内的各种影视记录。 航天方面,木鸢级太空穿梭机、长征十号、太空码头、重型长征十号等等,接连震惊世界。 路云开始从成为国家核心变成带领着国家核心向前进! 到现在,路云已经是全世界都不可忽视的一个人了,在以后的历史书上也绝对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 他简直就是钱主任“科学与艺术结合”理论的完美存在。 当然,到目前为止,这种“科学与艺术结合”的完美存在只有这一个,没那么完美的倒是有不少。 至于很多人想要跟着学……其实这玩意是看资质的。 就像一些里说的,天阶功法不是随随便便就能练的,有众多限制和要求。 拿做对比可能有些离谱,但钱主任可是留了不少手稿的,一般人能看懂吗? 钱主任认知中的“普通人”就是:“人再笨还能学不会微积分吗?” 而钱主任认知中的有点才能的人是:“十四岁学会微积分。” 事实证明,再聪明的人也存在知识盲区。 比如钱主任就没想到世界上真有那么笨的人。 而且还很多。 所以普通人要是学“科学与艺术结合”这一套,顶多能提高一些艺术素养,可成不了路云这样的存在。 当然,很多科研高手是可以这么干的,这就相当于常说的“学累了换换脑子”。 反正不能一直钻在同一件事上,那样容易钻牛角尖。 要是这个时候换一换其他的事,或许可以从另一些视角找到答案。 就算他们达不到像路云那样的“科学与艺术结合的战略意义”,但至少也能达到战术级别。 反正是有用的。 值得继续研究与推广。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