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0章 速胜转速败!联邦败了!联邦败了!-《这个明星要登月》


    第(2/3)页

    或者说,看它是怎么趟雷的。

    很多人认为,之所以路云的10.6米直径超级火箭“星舰”到现在还没有正式定型,就是在等“超级猎鹰”的结果。

    就像万户火箭之于猎鹰九号火箭。

    不过相对于不怎么着急的路云,马一龙确实比较急。

    “超级猎鹰”火箭的主要目标是在猎鹰九号火箭回收技术的基础上继续以指数级降低发射成本,提高发射频率,同时加速太空叉公司的巨型低轨互联网“星链”组网发射。

    还可以利用快速复用发射和在轨加注设计,在未来载人驶向更遥远的深空。

    之前“超级猎鹰”在竞标中击败了强劲对手,将改造为“阿尔忒弥斯计划”的载人登月舱。

    此外,“超级猎鹰”还是美军“全球快速投送”项目的目标载具,试图将80吨载荷在1小时内投送到全球任何地方。

    更重要的是,“超级猎鹰”将是太空叉公司成立以来一直宣传的载人登火蓝图的实践者。

    这才是马一龙的终极梦想。

    也因为这些,所以太空叉公司对“超级猎鹰”的研发几乎是倾其所有。

    可以说,整个公司的命运都系于“超级猎鹰”项目的成败之上!

    只可惜一开始“超级猎鹰”火箭就命运多舛。

    在一六年国际宇航大会上,马一龙首次公布了用于载人登火的的火箭,那时候还叫“行星际运输系统”。

    但因发射规模过大,技术指标过高,导致后期设计方案一变再变,火箭规格也一缩再缩。

    一七年,航天运载器又改名叫“大猎鹰火箭”,指标初步确定为近地轨道运力100吨级,贮箱使用高强度、低密度的碳纤维复合材料。

    一八年,小日子的富豪作斥巨资买票,宣布了“绕月之旅”规划。

    不过,仅5个月后,太空叉公司再次推翻了设计方案,将贮箱材料改为火箭型号上少有的低成本商用级不锈钢,并正式更名为“超级猎鹰”。

    但由于引入了大量需验证的新技术,导致其首飞日期不断推迟。

    传统上,成功首飞入轨对于新型火箭算是“大功告成”,但对“超级猎鹰”来说即使首飞成功也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为达成预期目标,“超级猎鹰”后续仍需大量试飞、改进,首先要攻克的难关就是两级分别被精确地捕获、回收。

    接下来,针对载人任务,“超级猎鹰”团队必须积累足够的可靠性数据,增设必要的维生和逃逸设备,定型“超级载人鹰”。

    为执行深空任务,满足在轨加注需求,团队需要设计专门贮存和转运低温推进剂的在轨加注版“超级加油鹰”。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