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主动辞职-《清妖》
            
            
            
                
    第(1/3)页
    陪老太爷去承德的军机大臣有三位,一是和珅、一是王杰,一是松筠。
    留守在京的军机大臣也是三位,一是福长安,一是董诰,另一位则是虽然不上班但仍挂着“首相”之名的阿桂。
    阿桂乃本朝第一重臣,四次图绘紫光阁功臣像前列,老太爷若离京必留阿桂在京。
    因此在外人看来阿桂现在不问世事,如同一个“吉祥物”,好像于朝堂没有任何作用,然而在老太爷心中阿桂就是一根定海神针,因为只要有阿桂在京师就不会出乱子。
    单这份观感,便是和珅也是远远不及的。
    这些天来,七十多岁的阿桂身子骨和精神状态都不佳,毕竟老来丧子,心中难免过于悲痛。老太爷离京时也放心不下阿桂,特意派仪郡王永璇探望阿桂,除给阿桂赠诗一首,还嘱咐阿桂无事时可以到圆明园去逛逛散散心,这可是连皇子都不曾有过的待遇。
    阿桂谨守臣子本份,自是不会去皇帝的园子乱逛,也同前几年般不问外间事务,只在家中静养。
    这日,门房来报有客人要拜见老爷,来人是兵部右侍郎胡高望。
    胡高望榜眼出身,学历很高,做过山东、湖北的乡试官,在礼部也任过侍郎,去年还出任提督江苏学政,后不知何故被调回京中授兵部侍郎衔。
    此调令是老太爷亲自拟定的,没有给出任何迁调理由,知晓内情的人却知道是和珅在老太爷那上的谗言。
    原因是胡高望在江苏任上拿和珅的人开了刀,为保门下走狗,和珅便在老太爷那里参了胡高望一本,导致胡高望匆匆结束学政任期,灰溜溜的回到京师。
    兵部的汉侍郎于兵部事务基本没什么发言权,大清眼下也只有高原一场战事,主导者是大将军福康安,兵部这边完全是配合福康安。满汉尚书都于战事影响有限,况区区一个汉侍郎。
    有人说,各部的汉侍郎就跟地方州县的佐贰官一样完全是堂官的陪衬,这形容有点偏颇,但以职权来看也不是没有道理。
    倒是外放地方的官员若加兵部侍郎衔,起步就是巡抚;加尚书、左右都御史衔的话,那就是执掌一方的总督。
    因而官场有个说法,叫宁做假侍郎,不做真侍郎。
    无事不登三宝殿,胡高望这次过来拜见阿桂,是因为承德那边来了谕旨,老太爷要把圣祖、世宗两朝沿续下来的各省督镇空名坐粮归入养廉。
    什么意思呢,就是原先规定提督可养90家丁,总兵可养60家丁,不管提督和总兵有没有养这么多家丁,朝廷都按这个数目给付养兵银。
    现在,则将这些空名全部归入提督和总兵的养廉银,今后不许提督和总兵再有私兵。
    想法很好,因为这么做可以裁撤武官名粮,防止吃空饷。
    问题是老太爷又提出另行挑补绿营虚额,要扩军六万!
    具体由兵部拟章程,哪个省扩多少兵也由兵部给出方案。
    胡高望接到的就是这份扩增兵额的任务,当时就觉此事不妥,扩军不是光增加兵丁数目,而是要实打实的给出军饷和装备、后勤支持的。粗算下来,增兵六万的话,每年朝廷需要为此支付的军饷是三百万两。
    现有绿营兵员是63万余人,每年光是为这63万人开支就近两千万两,若要再增加三百万两一年,财政负担压力实在太大,更休说还有比绿营兵开支更大的八旗军支出。
    “中堂,一年三百万两,十年就要三千万两,二十年就得六千万两,连同本应支出的旗汉军饷,如此恐数年后国家经费就不能支.”
    胡高望是不懂怎么带兵打仗,可账他是会算的。
    就眼下的国库情况维持现有军队开支已经勉强,哪里还能再增加呢。
    阿桂“噢”了一声:“军机处怎么说?”
    问的是军机处怎么说,实际问的是分管兵部的军机大臣什么意见。
    分管兵部的正是福长安。
    原兵部尚书庆桂因高原战事调往西北署理甘肃总督,继任者是镶红旗蒙古副都统喀宁阿,不过喀宁阿代理兵部满尚书三个月不到,老太爷又降下谕旨,让担任户部尚书的福长安兼任兵部尚书。
    也就是说大清最肥也最有实权的两个大部,现在都归三十岁的福长安一肩挑。
    这个安排跟福长安的兄长福康安正领军出征高原有关。
    大军出征钱粮、兵员最为关键。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