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1 大年初五迎财神-《重生的我没有格局》
            
            
            
                
    第(2/3)页
    大年初一那天其实已经有过了,不过大年初一沙城的风俗叫“跑发财”,多是讨要一些糖果、糕点之类。
    张浩南专门有个小屋装小零食,因为都知道张老板家的零食“高档”,所以年初一那天老少都有过来“跑发财”,也算是把久违消失的民俗给重新捡拾了一下。
    年初五就单纯多了,就是要钱,多点少点的事情,一块钱可以,五块钱也行,一百块熊孩子抱着腿喊妈都成……
    “张总,新年好!”
    “张总,新年好新年好……”
    “王教授,太客气了。”
    “你好你好,先坐先坐……”
    张浩南在吾家埭文化中心迎接这帮科学家,都挺客气。
    有的地方初五并不拜年,比如有主家财气被客人带走的说法,但张浩南百无禁忌,并没有任何忌讳,邀着人就是赶紧吹空调。
    “张总,新年好……”
    “里面坐里面坐……”
    “温教授这一路辛苦,赶紧喝点热的……”
    人挺多,算上随行人员,差不多有个五六十号人,凑一个国家级专家座谈会还要带上“大型”二字。
    随员们也没有被怠慢,驾驶员好吃好喝招待,酒可以不喝,烟是没有少拿。
    学术秘书也当是放假,他们回家也是应酬,还不如出来赚外快,而且是真的能赚到外快。
    倒不是说张浩南给红包什么的,而是项目今天有意向搞定,捞着投资的科学家就需要张罗实验室配置,这些都是秘书们要去忙活的。
    辛苦费比较多。
    当然行内也都清楚,在KCI上只要满足“沙食系”的科研投资要求,钱是绝对不会少的。
    硕士按照保底八万一年来算,过了“沙食系”的科研进度审查部门季度、半年、年三审,光奖金还能有一万六,成果奖就要看实验室“老板”什么时候发论文,通常来说都喜欢憋大招。
    毕竟大招只要过得去,就是下一个叶国栋,就算没有几百万,几十万总归是有的。
    在科研资金池上,“沙食系”是学术界的顶流,不管是国家级项目还是民间科研机构,现在都想获得“沙食系”科研资金池的渠道。
    跟过去二三十年的对比来看,不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那也是前所未有的富裕。
    再有就是民间科研机构只要不涉及道德问题,相对来说“沙食系”的经费是极为宽容的。
    只不过这个“民间”有多“民间”,还有待商榷,在京城、松江、蜀都、江汉多地流窜的学术骗子从不尝试拿到“沙食系”的钱。
    究其原因,不外乎“沙食系”的机构是遵守法律的,但是“沙食系”的幕后老板,只凭好恶做事,并且是事实上的无法无天。
    所以今天过来的民间科研机构负责人,通常本身也是某个公司的老总,属于科研转化型企业。
    来拜访“财神爷”,就是纯粹的拉投资。
    过审的自信心是绝对有的。
    “亮亮,振宇,过来认认人。”
    张浩南招招手,俩人就老老实实过来亮个相。
    既是让他们认认人,也是让今天过来的科研大牛认认人,保研这种事情对两个小家伙来说不是个问题,关键是研究方向。
    玄振宇现在往两浙大学流窜多一点,张然亮就简单多了,基础理论这一块他没有想法,大概率走工程院这一条路。
    尽管张浩南有专门的基础理论研究经费,但张然亮不感兴趣,他打算以后给张浩南多赚钱……
    张浩南他哥,也就是张然亮的老父亲劝了也没用。
    前几年还能用竹条抽儿子,现在是不敢打,怕打坏了。
    科大的人是很希望张然亮过去的,庐州市政府还琢磨着搞一个“天才科学家”奖励计划,几乎就是照搬的松江市政府人才政策,为的就是张然亮能落地庐州。
    整个淮西省,也就庐州有这个实力拿出这笔钱来,甭管是不是在省内特别能吸吧,事实就是这样干确实对全省整体发展来说,正面积极意义还是要大一些。
    “听说亮亮想要往太空技术方向发展?”
    “他年龄是个问题,要是有个十五六岁呢,就去国科大了。还是太小了,跑远了我也不放心。所以我就想着要是虞山这边机场要是过审呢,就直接在沙城投个卫星研发公司,你们有兴趣的都可以挂个名,经费不是问题。对我这个侄儿的支持,我是上不封顶的。”
    几个老头儿顿时“肃然起敬”,把过去几十年能想到的关系都想到了,这个所那个所的,这个院那个院的,一合计,怎么地也能整个两三亿启动资金吧?
    “张总,这卫星研发其实也挺烧钱的,您这么多项目……”
    “哈哈哈哈哈哈……放心放心,上不封顶就是上不封顶,字面上的意思。”
    “……”
    没有吹自己到底多有钱,不需要。
    大过年的大家也都高兴,所以聊起来比较随意,老中青三代科学家,不管是穿军装还是不穿军装的,也都爱往张浩南这边化缘。
    一是科研转化上,总有意想不到的成果,连中科院也是认账的;二是钞票干净,没有恶心人的附加条款,除了审计比较严,其余都挺好。
    今天农科院的人也过来了,毕竟去年农科院那个一级岗位十万年薪,四百万元仪器设备和课题启动费,实在是寒酸。
    农科院的计划是五年招聘二十五个,这待遇根本就拿不出手,而且农科院还是面向海内外的招聘计划,这就更不合适。
    海外已经拿到教授职位的农学人才,每个月给农业公司搞点咨询,就不止这个数。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