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2 锲而不舍的心理变态-《重生的我没有格局》
            
            
            
                
    第(1/3)页
    “呼!”
    猛地吸了一口面,食堂里也都是此起彼伏的吃饭动静,张浩南嗦了一碗宽面,今年从中原、关中招的白案师傅不少,不过都跟高校有关。
    算是让张浩南过了瘾。
    “浩南,现在这一醋难求啊,外面都说醋能消毒?”
    “消个鸟的毒,该吃吃该喝喝,你真要喝醋,食堂多得是。”
    张浩南懒得搭理张浩东这种疑问,反正吾家小学全都口罩戴上,严查进出人员即可。
    这病毒有一个好,两三天就出症状,倒是没有半个月的潜伏期。
    股市在十二月份就有些妖,海岱省的医疗股普涨,跟着涨的还有润州香醋……
    真离谱。
    让张老板又当了一回“沙城股神”。
    “这关中的师傅就是手艺好,做面确实厉害。”
    口感也一流,汤料改配方就是三五天的事情。
    沙城本地人不爱吃油泼辣子,所以师傅专门琢磨了偏酸口的番茄鸡蛋面,面条形式多样,也有三晋的“裤带面”,这个倒是并不拘泥于面条形式,反正沙城人吃这玩意儿感觉都好吃。
    受限于气候环境的缘故,本地的小麦香味是不够的,除了湿度还有糖分,再加上多加工为中低筋面粉,所以需要额外加东西进去提高韧性。
    但这就有些吃力不讨好了,索性懒得搞面条本身,反正风味不够,不如吃菜。
    北方尤其是陕北、三晋的面,用科学角度来讲,那就要从种子、气候、水份、糖分、加工技术等等来解释;用個人感觉,那就是……香。
    这就是直观的结果。
    所以村里好这口面的,不止张浩南,老头儿老太们也觉得嗦那种宽宽的面条挺好的。
    主要是不用自己做。
    六十岁以上老人早上免费一碗面,所以多有老头儿老太带孙子孙女过来吃早餐的。
    大食堂现在也改造了,机械厂要往“吾家埭三村”的一条运河旁搬迁,那里现在拆了二十七户,正好用上。
    “我还是欢喜‘捞粉’。”
    “啊对对对,小倌儿(小孩)还没养呢,就开始娘子(老婆)老家啥都好。”
    “……”
    张浩东实在是受不了这货的犬吠声,端起托盘直接换了一桌。
    跟武泰安坐一块儿多清净啊。
    “你们真是一个祖宗?”
    “……”
    面对“大郎”这个问题,张浩东刚坐下去的屁股差点儿又要挪一挪。
    这“大郎”学坏了,学会恶心人了。
    “武哥,东北入冬之后,最不好活动的,是不是山里?”
    “也不是,我以前出过一次任务,在兴安岭。大雪封山之后,林场还是干活的,而且还挺忙。”
    “怎么进去的?”
    “地上就爬犁,冰橇也行。要快的话,就直升机。”
    “林场能停直升机?”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