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好高骛远,鹦鹉学舌。”夫子的声音陡然转冷,一眼就看穿了少爷的虚实。 “此话,你在何处看来?” 少爷脸上的得意瞬间僵住,气势也弱了下去,小声嘟囔。 “在……在我爹的书房里看到的。” 夫子冷哼一声,缓缓站起身,目光扫过堂下每一个孩童。 “主家让学,是为了有饭吃。” “当官纳妾,是为了满足私欲。” “明理懂事,不过是为人之本分。” “至于定国安邦,匡世济民……” 夫子摇了摇头,苍老的脸上,满是失望。 “于尔等而言,都不过是空中楼阁,镜花水月。” ........ 少爷一边听夫子念经,一边求助似的看向卢璘。 怎么办? 大哥,靠你了。 卢璘微微摇了摇头,示意他稍安勿躁。 夫子的目光,却在这时,缓缓地从少爷身上移开,落在了卢璘身上。 “你来说。” 卢璘平静地站了起来。 但没有立刻开口,脑袋里也在思考这个问题。 为何读书? 这个问题,是前世华夏几千年来,无数读书人,用一生去追寻,去解答的灵魂拷问。 从学而优则仕,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每一个时代,每一个读书人,都有着自己的答案。 卢璘的脑海中,几乎在夫子提问的瞬间,就浮现出了那个被誉为为往圣继绝学的标准答案。 《横渠四句》。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这四句话,字字千钧,是这个问题完美解答。 但当卢璘张开嘴,试着把第一句脱口而出之时。 一股无形却又无比强大的力量,骤然降临,死死地扼住了他的喉咙。 就和第一次尝试把《道德经》和《赤壁赋》写下来的场景一模一样。 卢璘一下就明白了。 这是文道规则的约束。 现在的他根本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去承载那四句足以改变天地的宏愿。 强行说出,只会引来天道反噬,轻则才气溃散,重则魂飞魄散。 念头电转之间,卢璘已经压下了心中的惊涛骇浪。 他迅速地回想着自己前世今生。 前世苦读十几年,考入华夏最顶级学府,再到今生成为一个庄户人家的六岁稚童。 我为何要读书? 前尘已是往事。 只能放眼当下。 下河村那个破旧的小院。 母亲在油灯下缝补衣裳的身影。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