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六章 帝国银行一案-《大明1624》


    第(2/3)页

    “杨宪政,陛下可规定破案的时间?”袁可立问道。

    “没有,但依陛下的性格,他不可能无限期拖下去的。”杨涟回答道。

    “我以为此事极有可能牵涉到了山东一地的藩王。”袁可立轻声说道。

    “山东一地可有鲁王、德王、衡王三位王爷,不知与哪一位有关?还请袁抚台明示。”杨涟立刻问道。

    “我也只是有耳闻,但却没有确凿证据。”袁可立说道。

    袁可立在山东待了好几年了,很多事情瞒不过他的眼睛,只是这次有藩王插手,他是真的有点担心最后的局面不好收拾。朱由校是要削藩的,这是天下皆知的事情,而且还被列入了新政,袁可立现在担心的是朱由校会借机削藩。

    大明的藩王现在处于一种非常微妙的状态,仿佛就像一根被崩到了极致的弓弦,只要朱由校再稍微压迫一点,极有可能就会有藩王造反。狗急了还会跳墙,何况是人,这些藩王虽然被皇室当猪养着,但毕竟都是有想法的人,如果真的连食都不给,肯定会有一两个藩王会跳出来的。

    袁可立从内心是希望朱由校暂时不要削藩的,毕竟现在帝国内忧外患,如果内部先乱起来,到时候肯定会给敌人有可乘之机。这一切就使得他在他的人在消极对待这件事情的时候,他并没有太过在意。

    “袁抚台可是在担心陛下借机削藩?”杨涟轻声问道。

    “我以为此时并不是削藩的时候,虽然皇室宗族给帝国造成了巨大的负担,但是各地的藩王在当地都是极有影响力的。”袁可立的话只说了一半,但意思却是非常明了。

    “我以为陛下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并非全无道理,现在国库空虚,国家的赋税有很大一部分都给了这些藩王们,到现在还欠着各地藩王的俸禄,而各地又贪官污吏横行,甚至就连军队都毫无战心,这些都已经动摇了帝国的根本,如果再这么下去,国将不国。”杨涟说道。

    “鲁王、德王、衡王三王与陛下的血缘关系都已经疏远,如果真的其中有哪一位跟帝国银行一案有关,我怕陛下会下重手,你也能感觉得到现在帝国之内的藩王是什么状态?”袁可立说道。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