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眼下这个时期,毛熊和海对面正处于一种激烈的竞争状态,各方面都要争个高低先后。 尤其是在在耗资巨大的“阿波罗登月计划”结束之后,双方对于太空的探索已经近乎魔怔了。 例如当年双方一共发射了17个火星探测器,毛熊11个,海对面6个。 没错。 火星探测器,不是月球。 其中毛熊发射成功的只有5个,并且只有一个火星3号部分登陆成功,其他的大多都只完成了飞掠和环绕任务。 海对面的成功率也不高,直到75年的时候,海盗1号和2号才顺利着陆。 而除了火星探测器之外。 另一个不得不被提到的竞争方向,自然就是航天飞机了。 海对面的航天飞机有开路者号、企业号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发现号、亚特兰蒂斯号和奋进号。 毛熊方面则有暴风雪号、小鸟号航天飞机和贝加尔湖号航天飞机。 同时比起火星探测器,这玩意儿才是个真正深不见底的天坑——至少最初的航天飞机概念确实如此。 所谓航天飞机,指的是一种往返于近地轨道的可重复运载工具。 它既能像运载火箭那样垂直起飞,又能像飞机那样在返回大气层后在机场着陆。 其实严格来说,航天飞机的设想是很不错的。 但问题是它具备很严重的时代局限性,属于一种阶段性合理的产物,超过这个阶段就被淘汰了。 首先,导致航天飞机被淘汰的原因之一就是它的事故率: 以海对面为例。 截止到2023年。 海对面的宇航员总共死了22人,其中航天飞机贡献了14人,妥妥的事故发生器。 但真正让航天飞机逐渐被打入冷宫的,还是它的‘设定’问题。 航天飞机设想的最初目的,便是当时的科学界认为随着时代发展,轨道上会有大量需要非专业航天员发挥聪明才智的创造性工作。 于是航天飞机的使命中,运输人脑...或者说人体远远优先于运货。 同时起飞3g降落1.5g的峰值过载,则完美实现了普通人稍作训练前往太空工作的目标。 但随着后来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航天器功能逐渐开始从硬件实现转向软件实现。 这个变化直接导致航天器的控制和维护模式有了根本变化,人类现场操纵不再是最优解,运人的迫切性大为降低。 科学家预想的大量太空科研工作和维护工作消失,航天飞机的‘使命’就这样跟太监似的噶了。 举个例子。 kh-9 hexagon,也就是赫赫有名的锁眼卫星。 它的leo胶卷载重足足有十吨,胶卷用完就得gg,寿命不到一年。 当时nasa计划的便是用航天飞机给它更换胶卷,但是你用后世的眼光来看,就会发现这个想法毫无意义...... 虽然后世x-37b和华夏神龙这些空天飞机严格意义上来说也算是航天飞机的进阶版,但它们早就和最早的航天飞机是两个概念了,顶多就是垂直发射水平着陆的原理是一样的。 不过另一方面。 眼下的毛熊和海对面由于时代所限却压根不知道这点,这哥俩正憋着气在哼哧哼哧的较着劲呢。 那么问题来了。 试问如果此时毛熊发现了这种薄膜在航天飞机的芯材拼接方面,可以承受比高温胶带更强的拉力、弯曲力以及剪切力,他们会怎么做? 要知道。 芯材拼接可以说是航天飞机的一大核心难点! 这个问题一旦解决,毛熊方面毫无疑问必然会all in进航天飞机。 一个每年要投入巨大成本,但实际上对后世没有任何影响的天坑,同时还能让海对面一起跟着你上头....... 说实话。 徐云当时都快流哈喇子了。 因此他在会议上少见的展露出了强势的形象,甚至与现实里无比尊敬的王老针尖对麦芒的讨论了航天飞机的弊端。 最终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之下,基地方面总算通过了老郭的想法。 眼见徐云此时重提这事儿,老郭率先反应了过来: “等等,小韩,莫非你的意思是.......” “那些德国人想要购买驴浆薄膜的目的,也是为了研发航天飞机?” “额,那倒不至于。” 徐云闻言很快摇了摇头,主动给老郭倒了杯水,解释道: “郭工,您也是航天方面的专家,应该知道航天飞机的技术基础之一,便是可以让它进入近地轨道。” “目前具备这项技术的只有那两个超级大国,至于德国嘛......” “除非二战时期那些知名的德国挂壁复活,否则德国不存在任何具备这项技术的可能。” 老郭这些日子已经习惯了徐云某些稀奇古怪的口癖,因此倒也没去细问挂壁是啥意思,而是顺着徐云的思路思考了下去: “.......这倒也是,当年的回形针行动之后,德国已经没多少顶尖人才了。” “但是不搞航天飞机,他们能搞什.....等等!” 蓦然。 老郭像是反应过来了什么似的,诧异的看向了徐云: “小韩,你的意思莫非是.......” “那些德国人,也想用驴浆薄膜研发卫星?” “bingo!” 徐云轻快的打了个响指,如今两个月过去,他的手指已经恢复的差不多了: “郭工,如果不出意外的话,那些德国人打的就是这个算盘,所以我才说用信息差捡漏嘛。” “明明是想把薄膜用到卫星研发,却非要装成是急缺汽车材料——这俩玩意儿的价值能一样吗?” “还一吨5000美刀,开玩笑,五万咱们都不卖咧!” 说着说着,徐云便忍不住摇起了头。 没错。 除了航天飞机之外,驴浆薄膜的另一个用途便是..... 人造卫星的关键材料。 上辈子是人造卫星的同学应该都知道。 在人造卫星的机构中,有两个地方需要用到高韧性的薄膜。 一个是离轨帆。 另一个是进行真空放气的热控薄膜。 其中离轨帆字如其意,是一种在卫星完成任务后的离轨手段。 它主要利用低轨环境稀薄大气形成的气动阻力让卫星慢慢减速,最终逐渐脱离原轨道。 属于设计时期很早到落实时间很晚的技术,大概在卫星诞生之初就被设计出来了,但在太空垃圾出现之前压根就没多少人在乎它。 哪怕在徐云穿越的2023年,这玩意儿也不是所有卫星都会配备。 但热控薄膜却不一样。 它是一种卫星的基材结构,需要具备高成膜速率和致密膜层特性,是卫星运行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比如说它要能够承受住高强度的宇宙射线冲击,同时还要拥有抗高形变的坚韧拉力。 这两种薄膜加在一起的重要性不说第一吧,至少在卫星的研发难度中可以位列前三。 同时呢。 作为一个后世拥有99颗卫星、全球卫星数量位列第七的国家,德国在二战后对于航空的探索兴趣依旧很高。 奈何由于着名的回形针行动让德国流失了大量的科学家,以至于如今德国的研发能力远远没法和二战时期相比。 徐云这辈子选修的物理专业是凝聚态物理,所以他很清楚一件事: 在原本历史中。 德国就是因为迟迟无法突破热控薄膜的缘故,才会在三年后无奈放弃自主研发,选择与nasa进行合作。 最终以公开所有卫星资料并且任何成果都只能发表在海对面期刊的屈辱性代价,在八年后发射了德国历史上的第一颗人造卫星azur。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