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集 第四章 进退两难的范愿-《隋末逐鹿记》


    第(2/3)页

    正因为杨广对他有知遇之恩,王琮这才对杨广忠心不二。

    上次窦建德大军压境之际,他手里只有匆匆调集地数千精壮,面对的是窦建德的十万大军,在这样敌我实力相比极其悬殊的情况下,他仍然选择了死战不退,没有理会窦建德的劝降,就算他知道窦建德的军队军纪良好,并且礼贤下士,只要他开门投降,不仅能够保住性命,并且还可以登上高位。

    他命人在城中散发谣言,说窦建德的军队是流贼,一旦城破,必将屠城三日,要想保护自己的家人,保护自家的财产,每个人就必须奋勇争先,坚决杀敌,在他的鼓动下,整个河间城的力量全部调动了起来,那些门阀豪强纷纷将自家的部曲贡献出来,并且将自家的粮仓也献了出来,誓要和窦建德抗争到底。

    与此同时,王琮将河间城外的所有百姓都撤进城中,尽量不让一粒粟,一根麦草落在窦建德军中,采取坚壁清野的战术。

    事实证明,王琮的策略是正确的。

    窦建德原以为自己十万大军压境,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将河间夺下,所以,带的粮草并不多,然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在河间兵的殊死抵抗之下,大军行进迟缓,到达河间城下之时,粮草却也不多了,由于对战争的严酷性准备不足,他带来的攻城器械严重不足,再加上乐寿的存粮也不多,若是面对坚城,久攻不下,纵然是十万大军,一旦粮尽,也极有可能烟消云散,于是,无奈之下,

    只好选择了退兵,无功而返。

    范愿不知道高畅和窦建德相比,谁打仗更厉害,他只知道以自己这区区数千人是无力攻下河间的,这个时候的河间实力比起窦建德攻打那会更加强大了。

    薛世雄三万郡精兵在七里井一役溃散之后,有一万来人被高畅所收编,另有一万人则溃散乡里,不知所踪,还有一万人则逃回了河间,被王琮所收编,有河间各个世家的支持,王琮完全有能力供养这一万人。

    最初,王琮只是凭借数千精壮就让窦建德十万大军一筹莫展,如今,更是多了一万骁勇善战的郡精兵,更是如虎添翼,说起来,范愿对高畅这次攻打河间的军事行动并不看好。

    如此看来,高畅还真是有可能借刀杀人,要是自己的军队受到王琮的攻击,他后面的大军只要延缓救援的时间,也就去除掉了自己这颗眼中钉。

    抱着这样的想法,范愿的虎捷营这才行动缓慢,不过,再是行动缓慢,终有一日也会但到目的地,九月初三,范愿的虎捷营在薛世雄大军溃败之地七里井扎下了营寨。

    入夜,起了大风,旌旗在夜色中呼呼做响,营中燃气的篝火大半熄灭,唯有营寨外防夜袭的篝火仍然在熊熊燃烧,当值的士卒找了许多柴火,时不时就添些上去。

    平时地这个时候。范愿早已安歇,然而,今夜他却了无睡意,总觉得自己处在危险之中,要是找不到解决的办法,他就放不下心头的那块大石。

    在中军大营中,范思辙和范愿隔着一个火盆相对而坐,火光熊熊。将范思辙那张小胖脸照得通红,他紧蹙着眉头,似乎在深思着什么。

    摆在他们面前的似乎是一个死局,怎么样也解脱不了!

    刚才范愿和范思辙两人已经商量了不少办法,不过,都不容易实施。或者,可以这样说,都无法从根子上解开这个死局。

    最初,范思辙向范愿进言,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率军向河间王琮投诚,倒戈一击,对王琮来说,平添数千精兵自然原意接纳他们,而有了他们的帮助。王琮也完全守得住河间,毕竟。高畅这次进犯河间的军力还没有当初窦建德多。

    不过,范愿不假思索就否决了范思辙的建议。第一,范氏一族的根基在乐寿,他们地家人还在乐寿,那里还有数万亩良田,要让范愿将他们全部舍弃,他做不到,再加上,高畅称王那一天的神迹在军中通过那些中低级将领和神官们的宣传已经扩散开了。士卒们对高畅敬畏有加,让他们调转枪头来对着高畅。就算他们和范愿是同一宗族,或者曾经是范家的家丁,可能也不会这样去做。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