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集 第六十七章 情报-《隋末逐鹿记》
第(2/3)页
这个时代的人乡土观念非常严重,城池内由当地的官府管理,城池之外的广大农村,则由当地的宗族家长以乡约,族规管理,在这种以姓氏,血脉为纽带的大环境下,人们因此极其排外,一个操着外地口音的人若是混在同一口音的人群间,就像是在黑夜之打着一只明亮的火把一般引人注目,要想靠这样的人搞什么秘密活动,基本上是做梦。
幸好,这两年到处都是战乱,并且各地地方都在闹灾荒,不是水灾,就是旱灾,一般的平民百姓要想活下去,只有离开家乡,沦为流民,由于高畅的领地对流民开放,并且设有赈济棚接济流民,且为他们安排田地,组建农庄,让他们能勉强度日,所以,在高畅的领地内到处都操着各种口音的人,往往一县之地,基本上长江以南的口音随处可见。
所以,虽然挑选非常严格,这类的细作却也不缺,毕竟,只要成为了细作,他们一家的田地就不需要缴纳田赋,剩下的家人也不必服各种各样的劳役了,为了家人能活得更好,那些从四面八方漂泊来此的人只要被选之后,基本上都不会拒绝。
第三类细作则是行商,他们主要负责将前面所说的那些细作打探到的消息传递回乐寿,从某种方面来说,他们相当与那些细作和乐寿之间联系的纽带。
高畅秘密成立的百工营里面所制造的那些东西,基本上都超越到这个时代的科技水平,比如造纸术,印刷术,由最新式的纺织机织出来的布匹,还有改变了工艺方法的原本就名扬四海的清河绢,各种各样的新式颜料,所有这些新奇的产品,除了那些能够用在战场上的管制用品之外,高畅都需要行商将这些产品卖到全国各地,以便换取自己需
资。
为此,高畅专门成立了一个商会,这个商会以户部为主导,最初臣服高畅的各大世家都纷纷出钱出力,加入其,成为了其的一份,从分了不少利润。
高畅之所以没有吃自己吃独食,而是主动将那些世家拉进来共同赚钱,第一,自然是因为有了世家的人力物力的,百工营的发展将更加迅速,商品也会越造越多,而有了那些世家的影响力,利用他们原本的商业途径,商会的扩张也会迅速许多,乃是合则两利的事情;第二个原因,是因为高畅想把那些世家的注意力从土地吸引到商业上来,这个时代,由于商品贫乏,物产不丰,交通不便,所以商业流通不够,大举兴办工商并没有那样的土壤,但是,自从高畅转世来了之后,制造大量新奇而实用的玩意,商业的土壤也渐渐变得肥沃起来,若是通过商业行为所赚到的远比土地出产的要多,那些世家也就会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商业之上,不再一个心思地兼并土地。
当然,要想完全杜绝土地兼并还是一段漫长的路程,需要数十年,甚至一百年的时间,不过,高畅有信心,当他夺取权柄之后,在有生之年能解决这个问题。
经过一年的布置,这个秘密商会的触角已经遍布全国的大城市,他们在赚取钱财和物资的同时,也把各个地方的情报源源不断地传回了乐寿。
情报的传播途径分为两种,一是通过各个商会据点养的信鸽来飞鸽传书,另一方面就是通过快马传送,每份情报都有两份,两种办法都采用,主要是怕出现意外,在途丢失。
那些情报就算是被外人获得,也不知其然,没有专门的密码本解读,那些字毫无意义。
不过,就算敌情司的秘密情报传递系统这般先进,由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战乱四起,以及各种各样意外的缘故,像长安的情报传递到乐寿却也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
就像现在高畅翻阅的关于李唐的最新情报,其实已经是两三个月前的事情了。
大业十三年,十一月十七日。
李渊准备法架,迎十三岁的代王杨至大兴殿登皇帝宝座,改年号义宁,遥尊祖父杨广为太上皇,这个时刻比原本时空晚发生了两天。
十一月二十日,李渊自长乐宫入大兴城,杨授予李渊假黄铖、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尚书令、大丞相,进封唐王,综理万机。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