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集 第一百零九章 五月十九日(四)-《隋末逐鹿记》


    第(2/3)页

    数年来,战乱不断,各地到处都是流民,失去了亲人的孤儿到处都是,高畅命令治下的各地官府将这些孤儿收拢起来,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将他们安置在神庙的孤儿院内,到了一定年龄的孩都要进学,进学的所在就是各地修建的学宫。

    在学宫内,有专门的老师交他们学武习。

    这样做,政府的财政负担非常大。光是在这上面地付出。就可以养几千正规军了,因此,高畅地那些大臣们对此都不同意。认为在当前的局势下,高畅不应该给自己背上这么沉重的包袱,毕竟,这些孩暂时还派不上用场,纯粹是负担。

    然而,在高畅地一意孤行下。这样的政策还是实施了下去。

    在这个时代,由于交通的不便,由于纸张制造不易,印刷术的简陋,书籍等物身为昂贵,人们要像读书习字,极其困难,一般的平民想都不要想。读书识字这些只能贵族弟的特别,就连那些薄有资财地寒门弟要想做学问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所以,人才只能出自世家大族,他们盘根错节。互通姻缘,牢牢地掌控着帝国。不管谁在上面当皇帝?都离不开他们。

    若是高畅没有改造造纸术和印刷术,若不是书籍因此而变得容易流通的话,高畅要想完成自己的那个计划,只能是天方夜谭,绕是如此,为了供养这些孤儿学习,高畅政权的财政差点也不堪其负。

    乐寿安德坊内的学宫乃是高畅领地内最大的学宫,这里不但有收养的数百孤儿,那些大臣和将军地弟也在里面读书,担任这些学生老师的自然是了不起的人物。

    些老师有朝堂上的大臣,像秋长天,徐胜治,崔无然,这些人也只有在自己空闲地时候才来此处上一两堂课,真正的全职老师另有其人,他们同样是响当当地大人物。

    这些老师大多来自被高畅打败俘获的旧隋官吏。

    原隋朝河间郡守王琮,清河郡丞杨善会,景城户曹张玄素等人皆是学宫的老师,负责为那些孩上课,教他们读书习字。

    这些官员被高畅俘虏以后,拒不投降,他们的家属同样被高畅抓了起来,为了自家亲人的安危,他们又不敢自杀,除了出来为高畅政权做官以外,他们只能依照高畅的吩咐行事,为此,高畅会继续供养他们的亲人,每一个月还会让他们见上一面。

    这些人基本上处在被软禁的状态下,活动的范围只能在自己的居所和学宫这两处地方。

    往日的这个时候,学宫上方应该响遍了孩童们朗朗的读书声,然而,今日却不然,学宫的上方飘荡的唯有风掠过竹林的呜呜声。

    —

    学宫内驻扎着一队士卒,今日,守备的兵力却加了两倍。

    孩们并未上课,老师们却聚集在一起,除了王琮等旧隋官员外,宋正本,秋长天,崔无伤等政事堂大臣也聚在了一起,可以容纳一百多人的大堂上挤得满满当当的。

    出了什么事情吗?

    王琮微蹙着眉头,目光在那些大臣身上流连,那些本不应该出现在这里,而是应该待在官衙内的家伙一个个神情紧张,只有少数几个像宋正本这样的家伙才神色自若,面色平静。

    王琮和张玄素,杨善会等同病相怜的家伙聚在大堂的一角,他们小心地交换着眼色,大家心的想法相差仿佛。

    一定是出事了!

    是官兵打来了吗?

    随风隐隐传来了一阵喊杀声,在金城宫的方向升起了一缕烟柱,所有的这些既让王琮等人兴奋,也让他们迷茫。

    自从被软禁起来之后,他们和外界的联系就几乎断绝了,只能得到别人想要他们知道的消息,天下的局势如何,他们一无所知。

    要是没有对亲人们的牵挂,他们早就杀身成仁了,之所以还在苦苦支撑,无非是有一个忠君之心而已!

    最初,那些投降高畅的部下或好友常常来此劝说他们投靠高畅,有些人屈服了,戴上了叛贼赐予的官帽,像王琮等有着忠君之心的家伙却一直没有屈服,对那些来劝说自己的人一律没有什么好脸色,有时甚至破口大骂,让其仓皇而逃,渐渐地,再也没有人来劝说他们了,他们也和外界几乎断绝了联系。

    “王兄,好久不见,一向安好!”

    王琮扭过头,不知道什么时候崔无伤已经走到了他们这群人身旁,崔无伤这人是清河崔弟,和王琮算是旧识,知道崔无伤在为高畅效力却还是最近的事情,虽是旧识,却因不耻其为人,王琮就算偶尔和他在学宫相见,也当作视而不见。

    而这时,为了知道外面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伪夏的高官不在官衙而是躲在学宫来,王琮不得不与他虚以尾蛇。

    他朝崔无伤抱了抱拳,微笑着说道。

    “崔兄和大人们齐聚在此,不知所为何事?”

    不待崔无伤回答,他继续说道。

    “难道是官兵在攻城?”

    张玄素,杨善会等人的目光顿时落在了崔无伤身上,期待着他的回答。

    “官兵攻城?”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