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有次社区搞 “光影回忆展”,在广场搭了临时幕布,用的是苏念旧的老放映机,社区主任帮着拉了电线,街坊们搬来椅子,像看露天电影一样。苏念旧带着街坊的修复胶片参展,有 1976 年王爷爷的结婚照、1985 年老郑的工厂合影、1998 年小林的毕业照、2005 年李奶奶的满月录像。当老伴 1995 年拍的煮面影像在幕布上出现时,台下街坊都安静了,连孩子都不闹了,接着响起掌声,李奶奶擦着眼泪说 “这光影跟真的一样,像老周还在,还在跟咱们打招呼”。苏念旧红了眼,却笑着说 “没想到他还藏着这么段影像,当年他没跟我说,怕是想给我个惊喜,现在看来,真是惊喜,像在跟我说话,跟大家打招呼”。影像放完后,街坊们围着她,有的说 “念旧,你得把这些影像好好留着,是咱们社区的回忆”,有的说 “以后多搞搞这样的展,看着心里暖”。 二、光影旁的小忙碌与掌心的温度 再次醒来时,鼻尖传来一阵熟悉的胶片味 —— 是刚扫过 1976 年结婚照胶片的缘故,墨香里带着点松针末的清香,指缝里还沾着点浅黄修复液的痕迹,是昨天补划痕时蹭的。我猛地睁开眼,修复室的暖光灯落在绒布台上,淡蓝色的布面上,王爷爷的结婚照胶片正躺在放大镜下,边缘的两道折痕清晰可见,像时光的皱纹;左手捏着把修复镊子,尖头的软胶蹭着掌心,有点痒,镊子尾端的铜铃轻轻晃着,没响;右手扶着胶片,指尖能摸到胶片的纹路,像老人手上的掌纹,粗糙却温暖;脖子上挂着块胶片吊坠,是孙子用 1985 年的旧胶片切割的,刻着 “拾光” 二字,冰凉的金属贴着皮肤,有点凉;右手食指第一节有道浅疤,是 1998 年修小学毕业照时被镊子戳的,现在摸起来还能感觉到小小的凸起 —— 我变成了苏念旧。 “咔嗒 —— 咔嗒 ——”,墙角的老放映机还在转,是 1980 年的 “长江” 牌,机身泛着银灰色的光,镜头有点花,却依旧清晰。幕布上是 1985 年的结婚影像:年轻的 “我” 穿着红衬衫,领口有点歪,是老伴帮着整理的;他穿着中山装,有点大,是借同事的;两人站在槐安路的老槐树下,槐花落在头发上,他举着相机,笑着说 “念旧,看镜头,笑一个”。影像突然卡了一下,是胶片接头松了,我赶紧起身,怕烧坏胶片 —— 这是老伴留下的唯一一卷结婚全程影像,膜已经有点花,边缘还有点脆化,我每天都会放一段,放的时候会用手轻轻扶着胶片,“看着光影,就像他还在,没离开过”。 我从工具箱里拿出透明修复液,用细针蘸着,轻轻涂在胶片接头上,涂得很匀,“不能多涂,不然会流到影像上”,然后用镊子轻轻压了压,等了两分钟,再把胶片放回放映机,影像又顺畅了,老伴的声音又响了起来:“念旧,以后咱们每年都拍一卷胶片,记录日子,等老了一起看”。我坐在放映机旁,看了会儿,才想起今天要修王爷爷的结婚照,赶紧关掉放映机,用盖布盖好,“老周,我先帮李奶奶修胶片,回来再跟你‘说话’,你等着我”。 刚把结婚胶片小心地放进铁皮盒,锁进老木柜的上层,钥匙放在牛皮本里 —— 那是老伴留下的铜钥匙,上面刻着 “拾光盒”,钥匙链是用胶片片段做的,我每天都带着,“怕丢了,这是开柜的唯一钥匙”。手机在帆布修复箱里震动,是李奶奶发来的微信,她不会打字,发的是语音,声音有点急,还带着点喘:“念旧啊,我孙子明天要结婚,想把 2005 年的满月胶片放给宾客看,你今天能修好吗?声音太模糊了,上次放的时候,后排的人都说听不清,怕明天大家听不见,耽误事”。我摸了摸口袋,里面只剩 80 元钱 —— 是昨天修张阿姨全家福赚的 40 元,张阿姨多给了 10 元,说 “苏姐辛苦了”,我硬要找回去,她却不要,最后还是收下了;加上之前攒的 40 元,总共 80 元。够买块豆沙糕(5 元,老吴的豆沙糕涨了 5 毛钱,他不好意思说,我主动多给了),再给放映机买盒新胶片(65 元,老放映机只能用 16 毫米的硝酸片,文具店只有一家卖,老板说以后可能进不到了),剩下的 10 元得留着买酒精,昨天擦声轨用得差不多了,李奶奶的胶片声轨氧化严重,得用酒精擦。 走到修复台前,我重新拿起王爷爷的结婚照胶片,用软毛刷扫剩下的灰尘。松针末在绒布上留下细小的白痕,我用嘴轻轻吹掉,“不能让灰粘在胶片上,不然放映时会有黑点,王爷爷看了会遗憾”。补完最后一道浅痕,在 “囍” 字旁边,用手掌轻轻压了压,“这样修复液干得快,王爷爷下午就能来拿了,他还等着给奶奶惊喜呢”。我把结婚照胶片放进牛皮纸包,上面写着 “王爷爷,1976 结婚照,3 天后取”,然后放在修复台的左边,“左边放修好的,右边放待修的,不容易混”。 刚放好,李奶奶就提着胶片盒来了,盒子是 1980 年代的饼干盒,上面印着 “动物饼干”,图案已经模糊,盒子边缘用细棉线补了,“这盒子是我孙子小时候用的,现在装胶片刚好,怕胶片磕着”。她走进来,有点喘,我赶紧给她倒了杯凉白开,是早上烧的,放在搪瓷杯里,“奶奶,您坐下歇会儿,喝口水,别急,胶片我今天肯定修好”。李奶奶坐在椅子上,喝了口水,才说 “念旧,麻烦你了,这胶片是我孙子满月时拍的,他爷爷拍的,现在他爷爷不在了,想让宾客看看当年的样子,也让孙子知道爷爷疼他”。我接过盒子,打开一看,是 8 毫米的录像胶片,索尼的聚酯片,边缘有点卷,“奶奶您放心,我今天肯定修好,保证声音清晰,让所有人都能听见”。 我把胶片放在放映机上,先试放了一段:画面里的李奶奶抱着婴儿,穿着红毛衣,是当年新买的;李爷爷在旁边逗娃,拿着个拨浪鼓,笑着说 “宝宝,看爷爷,笑一个”;声音却像隔着层棉花,模糊不清,只能听见断断续续的 “宝宝”“笑”。我关掉放映机,对李奶奶说 “您看,是胶片的声轨有点氧化,上面有层白霜,我用 75% 的酒精棉轻擦一擦,再调调音量,就能听清了”。从工具箱里拿出医用酒精,倒在小碟子里,蘸在细棉线上,棉线是最细的,“声轨比胶片膜还薄,得用细棉线,不然会擦坏”。我轻轻擦着声轨,动作慢得像怕碰断它,“擦的时候要顺着声轨的纹路,别来回擦,不然会把声轨擦掉”,擦了一遍,再试放,声音清楚了点,却还是有点小,“还得调调放映机的音量旋钮”。 我用小螺丝刀调放映机的音量旋钮,一点点试,每次调一点就放一段,“现在清楚点了吗?再调大一点,到 30 分贝,让后排的宾客也能听见”。李奶奶凑在喇叭旁听,笑着说 “清楚了!清楚了!能听见我当时说‘慢点逗,别吓着娃’,还能听见他爷爷的笑声,跟当年一样”。我也笑,心里却有点酸 —— 要是老伴还在,现在也能跟我一起修胶片,一起听这些老声音,他总说 “修胶片要听声,声音对了,影像才活”。 刚把李奶奶的胶片放在一边晾干,手机又震动了,是孙子发来的视频电话,他在大学宿舍,背景里有同学的笑声。屏幕里他举着个数字修复软件,界面满是按钮,“奶奶,我帮您弄了个简单的数字修复程序,您试试,把胶片扫进去就能自动补划痕、调声音,比您用镊子快多了,还不累”。我看着屏幕里的软件,有点慌,手指都有点抖,“娃,奶奶老了,学不会这么复杂的,这些按钮我都看不懂,还是我的镊子顺手,用镊子修得踏实,能摸着胶片,知道哪里该补,哪里该留”。孙子有点失落,眼神暗了暗,却还是笑着说 “没事奶奶,等我放假回去教您,一步一步教,您肯定能学会,您先慢慢用镊子修,我不催您,别累着”。 挂了电话,我蹲在老木柜前,翻老伴的胶片箱 —— 想找段他拍的影像看看,缓解下心里的涩。箱子是 1985 年的铁皮箱,上面印着 “上海”,是老伴去上海出差时买的,现在有点锈了,我用布擦得很亮。翻到最底层,摸到个未拆封的胶片盒,上面写着 “1998.10.1 结婚纪念日”,是当年的过期胶片,富士的硝酸片,我从来没拆过,怕里面是空的,也怕看见他的影像会难过。 我犹豫了会儿,还是拆开了包装,里面的胶片有点卷,却没坏。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把胶片放进放映机。幕布上突然出现老伴的脸,他老了点,头发白了些,却依旧笑着,举着相机说 “念旧,今天是咱们结婚 13 周年,我跟你说个事儿,我偷偷存了点钱,等明年带你去北戴河,拍好多好多胶片,就像 2000 年那次一样,你不是说喜欢海吗?咱们去住海边的民宿,每天看日出”。影像里的他,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本子,上面记着存钱的数额,“你看,已经存了一半了,明年肯定够”。他还说 “我知道你喜欢修胶片,以后我帮你拍,你帮我修,咱们一辈子都这样,不分开”。 眼泪掉在胶片上,晕开一小片湿痕,我赶紧用软布擦干净,怕损坏胶片,布是老伴的旧手帕,上面有他的味道,“老周,你怎么不跟我说啊,怎么不等着一起去啊”。擦着擦着,想起李奶奶还在等满月胶片,赶紧抹了抹眼泪,用袖子擦了擦脸,继续调声音 —— 不能让她着急,不能耽误孙子的婚礼,老伴也会希望我把事做好的。 中午 12 点,终于把李奶奶的胶片修好,我用透明袋装好,递给她,“奶奶,修好了,您回去试试,要是还有问题,随时来找我”。她拿着胶片,非要多给 20 元,“念旧,你辛苦了,这钱你拿着买点心吃,明天我让孙子给你送喜糖”。我却摆手,从牛皮本里拿出张纸条,写着 “修复费 30 元”:“奶奶,说好 30 元就是 30 元,多收了我心里不安,您孙子的婚礼重要,这胶片能派上用场就好,喜糖我等着吃”。 送李奶奶出门时,王爷爷来拿结婚照胶片,他穿着中山装,是当年结婚时穿的,“念旧,我来拿胶片,想给你奶奶个惊喜,今天是咱们结婚 48 周年纪念日”。他看着补好的胶片,笑着说 “念旧,你修得比新的还好看,这折痕还在,真好,跟当年一样”。我递给他个黑色的胶片袋,“爷爷,这袋子是防光的,您放好,别晒着,放映时记得先预热机器,老胶片怕突然受热,预热五分钟再放”。他点点头,小心翼翼地把胶片放进怀里,“谢谢你啊念旧,我和你奶奶都谢谢你”。 下午 2 点,我提着帆布修复箱去文具店买新胶片。路过杂货店,老吴师傅笑着喊 “念旧,豆沙糕给你留着呢,刚出锅的,热乎”。我走进去,买了块,付了 5 元,老吴说 “不用多给,还是 4 块 5”,我却笑着说 “涨了就涨了,你做的好吃,值 5 块”。咬了一口,豆沙馅甜而不腻,像老伴当年做的 —— 他总说 “念旧爱吃甜,豆沙要多放,煮得烂点,才好吃”,现在想起来,还能看见他在厨房煮豆沙的样子。 到了文具店,老板拿出最后一盒 16 毫米胶片,是富士的硝酸片,包装上有点灰,“苏姐,这是最后一盒了,厂家不生产了,以后可能进不到了”。我接过胶片,心里有点慌 —— 要是没了这种胶片,老放映机就用不了了,老伴的影像就没法放了,“老板,真的没了吗?以后都进不到了?” 老板点点头,“现在都用数字的了,没人用胶片了,厂家也不做了”。我付了 65 元,拿着胶片,心里沉甸甸的,“以后只能省着用了,得把老放映机好好保养,别坏了”。 回到修复室,我把新胶片放进放映机,试放了一段老伴的煮面影像。幕布上的他,还在笑着说 “念旧,生日快乐,吃面了”,我坐在放映机旁,吃着豆沙糕,眼泪又掉了下来 —— 原来再难的日子,有这些光影,有街坊的牵挂,有老周的 “陪伴”,就有了力气,就能把日子过下去。 三、光影外的暖阳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