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六章 羊毛出在羊身上-《影帝的懒散人生》


    第(2/3)页

    里头有这么一段:

    桃姐:“你的那位女朋友呢?很高的那个?像个模特”

    roger:“她就是个模特。”

    桃姐:“你怎么没跟她结婚啊?”

    roger:“她跟了郭富城嘛。”

    据说,这是刘德桦在拍摄中即兴创作的一段,调侃了一波郭天王与熊戴琳这对明星情侣,笑果满满。

    放映结束,厅内先是寂静,然后便是满堂的掌声。

    其实,凡是文艺作品,必然会沾上作者的味道。

    电影亦是如此,导演的思想、成长环境以及内心的思维会无可避免的在自己的作品中得到显露。

    也正是因为如此,东西方电影在理解上才会出现偏差,出现误解。

    而真正出色的那些电影,正好就具有一个特点:在精神内核上具备人类思想的共性。

    什么是人类思想的共性?

    爱情、亲情、友情,乃至于欲望和自毁的冲动。

    而《桃姐》就借助香江的社会结构和女佣这个角色,极为顺畅的讲述了一个关于跨越阶级壁垒的亲情故事。

    虽然地域性的特色不足,但是对人类共性的表述却十分出色,拿奖的可能性极大。

    两日后,《倭寇的踪迹》首映。

    还是那句话,老外对于所谓的“侠”文化完全不感兴趣,他们看功夫片,看的就是打斗。或者说,看的就是奇观。

    《倭寇的踪迹》虽然在打斗奇观的构建上略显不足,甚至可以说是有些笨拙。但是在体系构建上十分完美,电影里哲学、宗教、道德、技术、仪式相当统一,就像一部优秀的科幻。比如一开始,那场江湖武斗的行礼、第一次巷战、以及后面的祭鞭、随影击人等等,这些都是非常耳目一新的桥段。

    这些年,老外虽然对功夫片有些厌倦,但是不少人心里头还是惦记着这种来自遥远东方的神秘风情。所以,《倭寇的踪迹》里这些神神叨叨的仪式感就吸引了不少老外观众的注意,丫不把这玩意但功夫片看,而是把它当成邪典片来看。

    跟《布莱尔女巫》这类的电影差不多,看的就是那股子光怪陆离的味道。

    从这个角度来说,徐昊峰的电影确实表现了一种狭义上的民族个性。

    地平线单元不参与评奖,故首映结束之后,几人也没太关心电影的评价如何。

    实际上,包括《综艺》在内的几份场刊对于电影的评价相当不错,“这是自《卧虎藏龙》以来少见的功夫片创新之作,它踏实,质朴的展现了一个简单的故事,影片的内涵却极具深度。”

    ······

    当晚,酒店。

    白天《倭寇的踪迹》首映,晚上便是《升级》的展销。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