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八章 如日中天-《影帝的懒散人生》
            
            
            
                
    第(2/3)页
    艾伦再度上台,“接下来是最佳影片奖,大家应该心里有数。要么《为奴十二年》得奖,要么你们都是种族主义者。”
    “有请,威尔·史密斯!”
    “获得最佳影片奖的是,《为奴十二年》!”
    其实,从威尔·史密斯上台,台下的导演们也就猜出了结果。
    暗示太明显了,让黑人来颁发最佳影片奖,获奖者还是《为奴十二年》这一种族题材的电影。
    台下略有哗然,但很快平息。
    一般来说,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都会归属于一部电影,奥斯卡八十多年历史中,有六十多年最佳影片奖和最佳导演奖是重合的。
    但去年的《逃离德黑兰》和李铵就分别拿下两个重量级奖项,算是艺术性和政治性对于奥斯卡的一大影响。
    这种现象上次出现,还要上溯到六十多年前。第24届奥斯卡的最佳影片是《花都艳舞》,最佳导演却是《郎心如铁》的乔治·斯蒂文斯。第25届奥斯卡的最佳影片是《戏王之王》,最佳导演却是《平静的人》的传奇导演约翰·福特。而50年代初,正是美国电影工业结束制片厂时代,而走向新时代的重要节点。
    不同的电影工业时代,体系和市场对于导演这个工种的重视程度也有差异。
    在三十年代末之前,重合的比不重合的要少,当时好莱坞正处于典型的大片厂时期,实行所谓的“中心制片人”制度,对一部影片影响力最大的大制片人,导演还只是一个相对普通的工种,绝大多数连剪辑权都没有,所以人们的观念里并不认为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一定要有很强的相关性。
    从五十年代后期至八十年代前,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的重合率都相当高,欧陆传来的作者电影思想开始在好莱坞夺权,导演的重要性大大提升。
    八十年代以后,倡导“作者电影”的新好莱坞虽然过去了,但导演作为一部电影最核心的创作者的地位基本确立,很多大导演开始身兼制片人的职位,对一部影片制作过程中从头至尾都拥有很高的决定权。
    所以奥斯卡上两大奖的重合率只是比七十年代稍有下降。一旦出现两奖不吻合,通常是因为获得最佳影片的是真正的年度话题之作,但它的导演却欠缺资历、名气,于是最佳导演奖被声望更高的那个人夺走了,李铵的两个导演奖都是如此。
    而如今便是好莱坞工业发展的又一个节点,《阿凡达》拉开了cg电影大幕,无数科幻片和特效片开始抢占市场,传统电影受到的冲击更大。
    这对于奥斯卡更大的影响则是,评审团中混入了更为年轻,想法更加激进的年轻电影人,这个年轻也是相对的,至少比那些老爷子来的年轻。
    70后的年轻人支持《地心引力》这样的特效技术电影,70前的老爷子则支持《为奴十二年》这些传统影片,这也是《地心引力》未能兼得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的一个原因。
    这边,制片人布拉德·皮特和导演史蒂夫·麦奎因上台,共同捧起了小金人。
    “谢谢!这是巨大的荣誉,我想跟站在我身后的每个人说,你们都是功臣,我们诠释了所罗门这个故事。这部电影最大的功臣,最好的讲述者是导演史蒂夫·麦奎因。”
    皮特说完便让出舞台,让真正的功臣导演上前致辞。
    “谢谢所有人,特别是布拉德·皮特,没他的话这部片子就无法和观众见面。感谢这个故事。最后,我们每个人不仅仅是生存,还要努力去生活。我要把奖献给那些忍受奴役的人们。”
    说实话,从电影角度看,这就是一部平平无奇的电影。
    论叙事,比这个片生动有趣让人欲罢不能的太多了;论画面,麦奎因的御用摄影师虽不是吹的,但依然不及老谋子的恢宏和细腻;论演员张力表现,能入围奥斯卡角逐的都不弱;要比惨,主角的惨跟《1942》也没得比,更别说提那些有关战争的电影。
    这就是一部提前找好主题的命题作文,专门拍给学院派的评委们看的,这些片子主题上一味的高上大,价值观绝对的政治正确,剧本严格按照八段式的结构绝对的工整,电影也都或多或少的保留着导演的个人特色,主角的演技也通常是可圈可点。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