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九章 死道友-《影帝的懒散人生》
            
            
            
                
    第(2/3)页
    总结起来:借水行船。
    “没有美国公司,我也拍不了这样的作品。它是一个工业体系上的东西。受众最广泛的,主流院线的,年轻人最喜欢的类型,一直是我们中国电影的短板。”
    他越说越急,“其实这种类型是重工业,是核心竞争力。我们的市场固然很好,越来越好,但是我们千万不能像宝莱坞,就是自娱自乐。不能光想自己的观众想看什么,还要想什么样的作品能提升竞争力。”
    “您觉得竞争力的表现形式是什么?全球票房大爆,欧洲三大奖?还是奥斯卡?”
    “当然是市场检验了,它首先是一个市场类型的电影,要让市场检验,这个谁也不能预设。奖项不代表他就能流行,每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基本都是艺术院线长线放映,在市场上根本不靠谱。”
    老谋子很清醒,“在市场上流行了,资本才会在意,才会去投入。好莱坞六大公司才会来找王艺谋、李艺谋,更多地开发中国故事,更多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思维。我期待的不是他们的钱,是他们的宣传和发行。”
    一直以来,国内的影视圈的心腹大患,想来想去,只有三个字:好莱坞。
    后世吹韩国电影的人也很多,但是体量太小,就算是放开,韩国影片也掀不起什么大浪。
    好莱坞不一样,体量大,工业程度高,外加西方文化潜移默化,导致不论东西,观众理解上都不存在太大的偏差。
    最早的时候,大家想的是抵抗,《泰坦尼克号》等一众大片轰开市场,打的国内影人毫无反抗的余地。由此,便有了《英雄》在内的一众国产大片。
    之后呢,进口片配额放开,国内的影视公司反倒是弹冠相庆,因为他们能出去投资了。
    这实际上就是两种走出去的方式,一种是中国导演为卖点,借助国际资本和发行,让作品走出去。另一种是资本走出国门,去外面买买买,投投投。
    不好说谁高谁低,在后世,这两种路子也没分出个高下。
    发行渠道始终在好莱坞手里握的死死的,作品好也罢,资金多也罢,人家说不带你玩就不带你玩。
    老谋子的思维还是在第一种,用好莱坞的渠道,来宣传我们的思想。
    最大的问题也就在这儿,你剧本都是人家的,宣传发行也是人家的,凭啥人家帮你宣传中国思想。
    所以,最后拯救世界的是杰森伯恩,而不是大甜甜。
    这类电影,最让国人难以忍受的也就是这一点,表面上是男女的感情僵硬,实际上却是对西方文化凌驾于国内文化的一种天生的反感。
    而老谋子在剧组也就是纯纯的工具人,连阿斗都算不上,顶多就是块儿招牌,告诉观众,我们这电影可是张一谋导演的哦。
    用什么素材要美国来审批,改几句台词要制片人研究,纯粹的傀儡。
    也就是老谋子脾气好,换了别人,早就撂挑子不干了!
    万年也没办法,来晚了是这样的。他知道的再多,如今的老美也不可能让一个中国影视公司建立发行渠道。
    “我觉得吧,路要一步一步走,饭得一口一口吃,步子迈太大,容易扯着蛋。”
    那货摇摇头,“你别嫌我话说的难听,我觉得吧,您的目标定的有点高了。”
    “怎么呢?不搞定好莱坞,咱们怎么走出去?”
    第(2/3)页